无标题

2019-06-02 废的文

有些事情可能真的到了自己头上,才会领悟。

就好像之前胡蹦乱跳的二十几岁,看到《三十一岁又怎样》的时候,感觉好酷,这就是我要的生活态度。然后就大肆宣扬,三十一岁又怎样嘛,我还是我啊。可是岁月流逝,果真到了三十一岁的那一天,却发现,这是需要很大勇气和足够强大的积淀的,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轻松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时候并不奏效。如果没有做好准备,留给自己更多的只是一天又一天的焦虑,无处排解的焦虑,简直要死人的焦虑。事到如今,根本就不再能说出三十一岁又怎样的话。所有的吹嘘,最后都只是年轻气盛的混蛋话。

前些天终于看完了贾平凹的《山本》。感慨万千。

看故事的时候,总是会先入为主地认为,主角们总会披荆斩棘直到最后的,坏人们肯定会不得好死。但是,看到最后,唏嘘良许,男主还是死掉了,被敌手完美暗杀,主角阵营这边失去一切,在炮火中故事结束。坏人活了下去。

当然,谈论人的好坏可能总会存在偏颇,因为立场不同,判断立即就会逆转。最后每个人都不过是为了活下去而迫不得已。每个人的心扉扒开来看,都不可能简单地用好坏两个字就判定了。所以,好坏的判定好像就混沌不清了。那么,也就稍稍释怀了,毕竟就事实来说,男主也是做过下令活剥人皮来蒙鼓的这样的事的。

终究,人都只是太渺小,时代的洪流会裹挟着一切奔流而去,人能做的,只有无能为力。

「陆菊人看着陈先生,陈先生的身后,屋院之后,城墙之后,远处的山峰峦叠嶂,以尽着黛青。」书的结尾这样写道。私以为就是点睛之笔。远处的山看过了多少世的人民,不过重复着一直以来的亘古不变的各种事情,并无新事,也并不值得哀叹,只是又目送了一世的人民。山峦,可能也代指了时代的洪流,时代只会一味地向前,并不在意人民的喜怒哀乐,最后只有后来的人民去赞颂抑或哀叹,以告随着时代洪流而去的亡灵。

贾平凹说过这本书就算是他的一本秦岭志。时代已经过去,再无它法,他就做了去缅怀的那个人。